一生中有很多個“三年”,對於我校的三位援疆教師許興亮、王猛、夏戰國而言,支援新疆的那“三年”最為刻骨銘心。這三年時光裏,他們走在建設新疆、守護新疆的路上,用行動詮釋了愛國之情、報國之誌。
(左起:夏戰國、許興亮、王猛)
他們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溢於言表:
學校選派我們,是對我們的信任,援疆任務義不容辭,支援新疆、建設祖國的使命始終縈繞在我們心頭。
最初在新疆工作時,麵對陌生的工作環境、截然不同的氣候環境,他們迅速調整自身心態與工作狀態,快速融入集體。為了新疆的各大工程建設,三人在新疆的設施設備不完善、資金投入欠缺的情況下,竭盡全力、分秒必爭,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奉獻著。他們說道:“有時連續工作了三個多月後,才能迎來一次休假日。”
在全心全意建設外在硬件設備的同時,三人還積極關注當地群眾的精神世界。他們帶領學生讀詩詞,感受中華文化獨有的魅力;他們走進當地家庭,與他們同吃同住、同工共學,結成一家親戚;他們還時常組織宣傳教育活動,維護民族團結。
有道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三年援疆工作中,他們積極培育師資隊伍,進行手把手教學,以幫助大家盡快挑起大梁。
“不到新疆,不知祖國疆域之廣”,在援疆的三年時光裏,三人均對國家的政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切身地感受到了黨的偉大,也錘煉了自己的政治覺悟,在思想上得到洗禮與升華。
作為中組部第九批援疆幹部的一員,我校礦業工程學院許興亮老師援疆期間擔任新疆工程學院礦業工程與地質學院副院長,完成了本科教學、實驗室建設、學科平台建設、科研工作和團隊建設相關工作,對新疆工程學院采礦工程和地質工程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在新疆工程學院援助期間,許興亮創建了“智慧采礦”協會,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並配合學院積極推進自治區地質災害重點實驗室建設。他帶領團隊共研發申請了十幾項專利,並與當地企業進行合作,他們把這些專利和技術送到企業裏,應用到新疆的經濟建設上,極大地提高了安全生產的水平。
我們去新疆,把各民族的愛傳遞給那邊的孩子們,也把我們這邊的科研成果帶到那邊。
許興亮說,援疆隻有三年,但如果能為新疆工程學院培養一些優秀的青年教師,那麼他們將為新疆建設培養更多的人才,播種更多的希望。
他手把手地帶著年輕教師進步,鼓勵當地教師進一步深造。在完成學術工作的同時,許興亮還積極參加社會工作,維護民族團結。
疫情防控期間,他在線上同時對新疆工程學院與礦大研究生進行教學。“停課不停學,服務不斷檔”這是每個援疆人在疫情期間的工作理念,許興亮也通過實際行動,履行著援疆“衝鋒者”的義務。
百煉成鋼,對許興亮來說,援疆是一種曆練。“我們在新疆工作雖然很辛苦,但也完成了許多原以為不可能完成的事。”離開新疆後,新疆的同事和企業仍與許興亮保持著密切聯係,交流學術、技術等方麵的問題。“我與他們的情感已經超越了友情,我們更像是一家人。”許興亮的話裏滿是真摯。
邊疆遙,星辰燦。
三年的援疆之路如同一支畫筆,畫白了許老師的雙鬢,卻也給他的人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說,即便是多年以後再提起新疆,他心中依然會滿懷熱愛。
“不是所有樹都能長在戈壁灘上,胡楊在生長;不是所有人都能來援疆,而我有幸來了。”我校資源學院教師王猛這樣說。
三年前,王猛作為第九批中央單位援疆幹部人才,從淮河之濱,來到了天山腳下,擔任新疆大學地質與礦業工程學院常務副院長。在遠赴新疆前,王猛的女兒剛讀小學,麵對組織的安排,本應親自送女兒第一天上學的他作出了“舍小家、顧大家”的選擇。
礦大正需要地質專業的人才援疆,我作為一名黨員,既然組織信任我、選擇我,我必然無條件服從組織安排。
剛到新疆,王猛便投身到繁忙的工作之中。逐漸適應新疆大學與東部高校不同的科研環境後,他積極開展調研活動,結合調研成果與工作實際,逐漸形成了“1+2+3+X”組團式包建學院的架構體係;確定努力方向後,王猛先後組織起11個科研團隊開展各項科研活動,建設起“深部岩土力學與地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基地。
科研工作經費嚴重短缺時,王猛積極爭取“中央支持地方高校改革發展”政策的專項經費近500萬,先後購置了“覆壓孔隙度滲透率儀”和“光-電聯用礦物微區成像-成分分析係統”兩套大型進口專業設備,為科學研究提供了先進的實驗平台,大大夯實了學科建設的支撐基礎。
王猛還把溫暖與關懷帶到了新疆。在“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中,他多次奔赴葉城縣依提木孔鄉20村,與當地維吾爾族群眾同吃住、同勞動、同學習。
“當地有些居民十分貧困,連像樣的茅房都沒有。”王猛便同其他援疆幹部一起,幫助維吾爾族群眾修繕房屋、添置家具。此外,在“三進兩聯一交友”活動中,王猛先後與20餘名少數民族同學交朋友,深入班級、食堂、宿舍,和同學們麵對麵交流,為同學們答疑解惑。他不僅是學生心中的良師,更是益友。
王猛說,雖然離開了自己的小家庭,但經過這三年的曆練,他早已融入新疆大學這個大家庭。他被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員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評為優秀援疆幹部人才、記功一次,被評為新疆大學優秀援疆幹部、優秀共產黨員。
“三年援疆恪盡職守,大漠邊關幹事創業”,這是援疆幹部出征前的誓言,也是王猛為礦大人三年援疆交出的答卷。
支援新疆,是計算機學院夏戰國老師無悔的選擇,他說:
人生的精彩,還是應當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創造。
到新疆發揮專業特長,在夏戰國看來,這是一個服務學校、報效國家的重要選擇。因此,當組織聯係到自己時,夏戰國毅然決定響應號召前往新疆工程學院,在那裏建功立業。
夏戰國先後擔任新疆工程學院信息中心副主任、主任,他帶領團隊在第一年便完成了“一中心二平台”的建設;第二年完成了智慧校園建設;第三年在加強新疆工程學院網信建設的同時,夏戰國也著力為新疆培養新鮮血液,從人才方麵助力新疆發展。
在這期間,夏戰國接到學院“大幹50天”任務,要求“三天出方案、七天開工、一個月完成”。時間緊、任務重,在工作麵前,夏戰國沒有絲毫猶豫,他放棄了節假日,每天吃住都在辦公室,最終以22天的時間提前完成任務,建成了綜合指揮中心,並且帶領新疆工程學院獲得當年安全穩定工作方麵的第一名。
此外,夏戰國將礦大理念和礦大經驗帶到新疆工程學院,他以身作則,幫助學院籌集資金、改進工作流程,使學院網信工作發生了質的改變。疫情期間,夏戰國憑借過硬的專業技術,打響信息化戰役,幫助新疆學子開展網絡課堂。
援疆三年,夏戰國不僅在網信建設方麵頗有建樹,還收獲了新疆“親戚”。為響應“民族一家親”的號召,夏戰國與新疆的一戶人家結成親戚,和當地家人一起摘棉花、教小孩讀書識字。三年間,夏戰國已經成為了這家的一分子。
他秉持著“三進兩聯一交友”,走進教室、宿舍、食堂,聯係學生、聯係家長,與學生交友,在與當地人民的交往中獲得了親近與信任。
援疆三年,是一段充滿激情挑戰的歲月,是一段真情相伴的歲月,更是一段碩果累累的歲月。援疆是一份責任,是一次曆練,是一種付出,更是一生的財富。
夏戰國感歎道。忠誠履職盡責,在奉獻中成長,在實踐中增長才幹,不負黨和人民重托,為祖國事業發展奉獻自我。
三年援疆路,一生愛國情。許興亮、王猛、夏戰國,他們用三年時光,在戈壁上書寫下自己熱愛祖國、報效祖國的熱忱,也寫下了一份專屬於礦大與新疆的感動。
點擊下方鏈接查看更多內容:
文字:陳思逸 嶽勇 楊傑 劉豔萍
編輯:郭樂樂
責任編輯:伊然
新媒體投稿郵箱:kdxmt@cumt.edu.cn
向三位老師致敬!